查看原文
其他

《脑与阅读》|阅读的时候,大脑是如何工作的?

迪昂 品卷一族
2024-12-10

核心书摘

《脑与阅读》走在阅读和学习的前端,在学习任何读书方法之前先要弄清阅读的大脑工作原理,即阅读的本质。迪昂提出了“大脑并非具有无限学习能力”这一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,因此我们更需要挖掘符合我们大脑规律的阅读和学习方法。从这一角度讲,本书也弥补了大多数阅读方法类书籍所缺失的原理部分。

关于作者

斯坦尼斯尼拉斯·迪昂,是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之一,欧洲脑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头人,世界脑科学领域大师级的人物。2014年,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有“神经科学界诺贝尔奖”之称的大脑奖。

本书鲜知


学什么?人的阅读能力从哪来

科学研究成果论证了阅读的价值,揭示了“阅读是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的”。书中还讨论了拼写的隐藏逻辑、文字的发现、文化的诞生等话题,试图探究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——“为什么只有人类创造出了如此精细而复杂的文化?”在这个信息快速运转的时代,每一种事物、每一个行业,迟早会迎来无法预测的变化,终身学习成为时代的要求。而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,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。想要真正了解阅读,真正实践终身学习,不妨拿起这本书,发现阅读的方法、价值与乐趣,享受阅读带来的改变。

你还会发现

· 阅读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;

· 影响阅读的因素;

· 人的阅读能力怎么来。

一、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什么

作者迪昂认为,长久以来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都是不正确的。比如说,儿童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口语,但是儿童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学会阅读。

生物学研究表明,对于人类,并没有任何一组基因直接负责阅读功能。阅读跟视觉、口语不同,它并非是人类天生本能的一部分,而是一种文化技能。

也就是说,作者认为口头语言有遗传,而阅读没有遗传,大脑天生就是不会阅读的。那么,没有遗传的阅读,最初又是怎么形成的呢?

众所周知,阅读的对象是书本,书本是由文字组成的,文字就是语言的视觉形式,而语言又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。很明显,人类是先有的口头语言,而后才发明的文字,因此,探讨阅读的源起必须从口头语言这一源头说起。

在20世纪 80 年代之前,口头语言是由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获得的,这个问题在语言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。

遗传学派认为,母语的自然习得过程,有力地说明人脑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机制,是由人的遗传基因决定的;而行为主义学派的“刺激反应论”,却强调了语言能力是后天获得的,是需要不断强化才能巩固的。

20世纪90年代末,伦敦健康研究所的医生与牛津大学遗传学教授安东尼·摩纳哥,一起会诊一种罕见的疾病并通过患者的基因比对,第一次发现了影响语言的单一基因,这个基因被命名为FOXP2。可以说,FOXP2基因的发现,填补了语言基因方面的研究空白,也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提供了线索。

进化论告诉我们,人类与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,两者有至少98%的 DNA 是相同的。然而,人类与黑猩猩FOXP2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均存在差异,所以黑猩猩没有人类这样复杂的语言。人类独有的语言行为,实际上就是得益于FOXP2基因这种特殊的语言基因。

总之,种种科学研究都表明,语言能力的获得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。自从有了语言,人脑的高级功能如注意力、记忆、思维等才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。可以说,正是语言功能的出现,才为人类的阅读能力进化打下了基础。

二、影响人类阅读的因素有哪些

但现代认知学研究表明,影响阅读的因素要从人的视觉系统说起。

前面我们提到,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,语言又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,而文字就是语言的视觉形式。

作者迪昂博士认为,阅读是随着文字而出现的,而人类所感知的外界信息有95% 又来自视觉。所以,影响人类阅读的因素中,第一个就是视觉系统。

我们都知道,阅读开始于视觉感知。我们的视网膜,并不是一个均衡的感受器。在视网膜中,有一个叫做“中央凹”的区域,只有这个中央凹的中心地带,才拥有视网膜中唯一密集的、高分辨率的视觉细胞。视网膜的其他区域,分辨率就低得多。也就是说,中央凹是视网膜中唯一真正可以用来阅读的区域,而这个区域,仅仅是角度很窄的一部分。

所以,我们在阅读的时候,需要自动地把文字放在中央凹内来加工。我们的眼球在阅读的时候需要不断移动,用视觉中最敏感的区域来扫描文本。更不方便的是,我们的目光,并不是在书上匀速地运动。恰恰相反,我们的目光,总是从一处跳向另一处。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形容这个过程,就是“眼跳”。

眼跳对阅读速度来说,是一个很大的限制。它会导致我们无法直接把文字准确无误地,对应到中央凹的最佳位置。实际上,我们的眼睛,只对正好落在注视中心的那一个点,有最精细的感知。而注视中心的外围,则会越来越模糊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我们一次注视的信息,最多只有三个汉字左右。

视野范围有限,所以我们一次加工的信息也不多,这是影响阅读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当然,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优化眼动的模式,但每分钟阅读四五百个词,就算是我们的生理极限了,不会再有更大的提高空间。

视觉系统完成了对文字的扫描,还只是完成了阅读生理过程的第一步,接下来,还有更加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影响着我们对文字信息的加工,那就是我们头脑中的“阅读通路”。

我们都知道,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。而语言的最基本形式,是我们发出的声音。那么我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,是会先将文字转化成读音,再理解它的意思,还是可以直接从文字直达语义,完全不需要想它的读音呢?

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,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,也决定着我们头脑中的阅读通路,也就是大脑加工文字信息的方式到底是怎样的。

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,从文字到语音的转换是必经的一步。书面语言,只不过是口语的一种副产品,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一种“语音通路”,把词给读出来,然后才有可能明白文字的意思。还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,把文字读出来,只是初学者具有的特点。对于更加成熟、更高阶的阅读者来说,还有一条更加直接的“词汇通路”,也就是说,大脑可以把文字直接转换成意义。

这种争论持续了20多年,到今天,科学家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:对于成人来说,这两条通路都是存在的,而且,它们是同时运行的。这也就是为什么,我们在阅读的时候,好像确实会感觉到,自己是在读眼前的这些文字,但是速度却又比一字一句地朗读要快得多。

三、人类是怎样获得阅读能力的

作者迪昂告诉我们,口头语言约起源于5万年前,而文字约起源于6000年前。所以,人类不过是在数千年之前才发明阅读的。这个发明让大脑精密的结构重新排列组合,进而改变人类思维,促进智力演化,从而成就了人类的伟大文明。

在生物学中,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也就是神经元和神经回路。

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,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,它具有长突触,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,并从细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。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,就构成了信息传递和加工的神经回路,神经回路就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,大脑100万皮层细胞两两组合,就构成了极端复杂的神经回路,而这些复杂的神经回路,又有着极强的可塑性。

所谓的可塑性,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并保持形变的性质,而大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可以塑造并保持改变的可能性,也可以称之为可改变性。

可塑性是大脑机能的核心,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发展出阅读这项技能,就是因为人类的大脑能够受到经验的塑造而改变,拥有在原有结构上建立起新联接的能力。也正是因为这种可塑性,给了迪昂教授极大启发,帮助他提出了“神经元再利用”假说。

“神经元再利用”假说认为,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和后天的文化环境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,而是相互作用的关系。人类之所以能够获得阅读的能力,只是再利用了大脑中用于其他功能的区域,尤其是负责视觉功能的区域,这只是对大脑原有功能的最小调整。

脑科学研究证明,人类的大脑没有特定的基因组直接负责阅读功能,但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,可以把视觉系统,转变为文字识别的工具。当先天具备的大脑皮层,能够把视觉字形、语音及语义联系起来时,就实现了阅读。

再进一步说,阅读是利用大脑原有的结构基础,在负责视觉、语言、记忆、基本认知等最精妙的“原始部件”间建立联结,形成“阅读通路”;随着时间的推移、发展、进化,在“阅读通路”中会增加更为复杂的认知技能,让人类逐步产生了推理、分析、批判性思维、情绪反映及发明创造等能力,直到拥有“深入阅读”的能力,就这样,人类最终形成了一个可以阅读的大脑。

这么说有些抽象,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小孩子在学习阅读时,大脑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,来进一步佐证作者的观点。

总的来说,孩子学习阅读的过程,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是图像阶段,小孩子只是把一个一个的字符,看成是图片。这个时候,并没有出现明确的大脑定位,大脑的两个半球,也就是左脑和右脑,是同时参与工作的。这也就是说,孩子在这个时候,还是用大脑中的视觉功能,尤其是图像识别功能,来观察文字。

第二个阶段,是语音感知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孩子们再看文字的时候,就不像是看画了,而是把文字和相应的语音联系起来,并且尝试着把它们组合在一起,形成词语。

第三个阶段,大约要到小孩五六岁的时候,阅读能力才正式形成。孩子们的阅读会变得更加流利,基本上可以做到不受文本长度的影响。

而正是在这个阶段,科学家们发现,随着专业阅读技能的提高,激活的脑区也逐渐变得更加集中,慢慢向左侧颞枕区集中。这个区域,就是成人阅读时,用来识别词汇,加工理解文字的地方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加,到孩子青春期的时候,这个区域才会达到完全激活的状态。

总之,研究证明,人类的大脑中,原本并不存在一套阅读机制,人类大脑的阅读能力并不是进化的结果,而是依靠后天的学习和锻炼。人天生有识别物体的视觉能力,大脑正是对这个区域进行了再利用,从而获得了阅读文字的能力。

总结

以上就是《脑与阅读:破解人类阅读之谜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。

通过这本书,我们首先知道了大脑天生不会阅读,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,人类还没有形成遗传基因,人类学会阅读完全是后天习得的。

而影响我们阅读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两个,也就是视觉系统和头脑中的阅读通路。视觉系统决定了我们只能在同一时间内加工有限的信息,这是我们读不快的最主要原因。我们在视网膜上收集到文字信息之后,大脑中的“语音通路”和“词汇通路”又共同起作用,帮助我们完成阅读理解。

人类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,仰仗的是大脑的可塑性;通过不断地阅读,个体的大脑无论是在智力层面还是生理层面,都产生了永久性的变化。迪昂博士也据此提出了“神经元再利用假说”。

也就是说,人类之所以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,获得识别文字的能力,是再利用了大脑中用于其他功能的区域,尤其是负责视觉功能的区域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类的大脑,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能够局部转变用途的精密仪器。

总之,对于阅读我们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。但是我相信,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,这些未知将一个一个地逐步消失,人类智能的进化将永不停歇。(编辑:王岳)



相关内容:

《社交商》|如何不用开口也能成为社交高手?

《大脑的故事》|成为“最强大脑”之前,需要给它什么综合刺激?

《成功者的大脑》|如何锻炼大脑,让其充分释放他的潜能?

《林肯传》|林肯总统“伟大”的背后有多么“不容易”。

《最后的炼金术士:牛顿传》|真实的牛顿和挂在教室墙上的那个很不一样。

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|从“职场小白”成长为“管理精英”。

《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》|如何利用镜像神经元指导生活?

上次推送内容

《社交商》|如何不用开口也能成为社交高手?

《社会动物》|为什么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?

《乐高》|"玩具行业的苹果"对创新是怎么理解的?

史记·佞幸列传|从职场交际和立足策略两个角度,来为你解读这篇《佞幸列传》。

《村落效应》|如何在面对面接触与虚拟社交之间取得平衡?

《决策的智慧》|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按钮是什么?

【诺奖文学】《女士及众生相》上|没有一个是坏人,他们只是遵守着欲望。

《选择的力量》|如何摆脱恐惧,更好的行使选择的权力?

本次推送:

《脑与阅读》|阅读的时候,大脑是如何工作的?

《精简》|如何打造深入人心的品牌理念?

《联结》|错综复杂的意外联结是如何塑造未来的?

《冷峻的良心:奥威尔传》|奥威尔是如何保用内疚感来支撑内心世界的?

《神似祖先》|为什么“神似祖先”是改善生活品质最可行且有效的方式?

《专家之死》|反智主义的成因到底是什么?

《能力陷阱》|为什么我们的想象会限制我们的行为?

史记·田单列传|揭秘“神秘将军”田单的治军奇招与巧思。


下次推送:

《焦虑的意义》|不确定的时代,你是否在为新一年的工作而焦虑?

《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》|一支运转失灵的团队的希望之火。

《智能商业》|如何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?

《销售无处不在》|要脱颖而出,就要学会“包装”自己。

史记·管蔡世家|蔡国国君是如何一次次作死,才在强大诸侯国的碾压下,惨淡收场的。

《富甲美国》|山姆·沃尔顿自传。

【形象管理】如何管理面对投资人时的形象。

《故事思维》|什么样的故事更容易打动听者的心?

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品卷一族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